1960年,曹學春從農校果樹專業畢業來到寬甸果樹站,從此以后,他便與果樹結下了不解之緣。三十余年時間里,他跑遍了與丹東氣候相近的地區,足跡遍布國內6個省,先后引進了燕紅桃、銀白桃、金翠香梨、寒富蘋果等113個品種的水果。經過多次試種,他選出了燕紅桃、銀白桃、寒富蘋果、金翠香梨四個適合寬甸地區栽培的水果品種。
1995年,寒富蘋果剛被引進寬甸時,由于當地氣候寒冷,果農擔心果樹會被凍死,更怕蘋果賣不出去,誰也不愿意栽種。為了給大家“打個樣兒”,曹學春自掏腰包建立科技示范點,讓大家看到了寒富蘋果的“前途”,果農的生產積極性一下子被“點燃”。曹學春被果農親切地稱為“寒富蘋果之父”。
1998年,曹學春要退休了。多年的工作業績早已讓他名聲在外,不少企業向他遞出了橄欖枝,可他都婉拒了,選擇留在寬甸,帶頭成立了果樹產業協會,投身到果樹栽培試驗中。
上世紀90年代,寬甸把開發山區資源、發展鮮果生產作為重點項目,引進和推廣果樹新品種成了重中之重。這也讓一直從事開發果樹種植的曹學春感到非常振奮。他多次往返奔波在鴨綠江沿岸的三個鄉鎮,一邊帶著工程人員扛著儀器翻山越嶺,搞測量、做規劃,一邊為示范戶搞培訓,為果農進行現場技術示范指導。經過8年的努力,在沿江的三個鄉鎮60公里的山坡上建起了4萬畝桃園,一舉成為全國獨有的特色產業。
不僅如此,曹學春還在寬甸10個鄉鎮試驗推廣寒富蘋果,使寒富蘋果從沿江小氣候區向北部高海拔冷涼地區延伸了上百公里。十幾年里,燕紅桃、寒富蘋果、金翠香梨等這類抗寒水果已經在寬甸被果農大面積種植,果農們走出了一條果香撲鼻的致富之路。
每年春季都是曹學春最忙碌的時節,他奔波于山區百余個果園之間,為果農提供技術支持,并將自己多年的經驗和技術毫不保留地傳授給果農和農林技術人員。一年365天,曹學春外出下鄉、待在果園里的時間要超過300天。為了使寬甸水果穩產增收,他堅持免費為果農開展集中培訓、分期培訓和入戶指導,無償授課培訓果農總數達3萬人次,培養有技術職稱的果樹技術人員245人。為增強培訓效果,他還自編了果樹管理系列知識手冊,自掏腰包打印出來免費發放給果農。
退休后,曹學春對寬甸水果產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,也獲得了諸多榮譽:金橋工程一等獎、優秀科技特派行動先進個人、全國先進老科技工作者、全國科學帶頭人、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、丹東第二屆道德模范等。而讓曹學春最高興的是2011年7月,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,那一年他已經74歲了。
幾十年來,曹學春一心扎根果樹事業,在被確診為胃癌后仍惦記果園里的事,繼續奔波在田間地頭。2018年,曹學春病逝,床邊的筆記本上還記錄著許多他想要完成的工作。
本報記者 王一淞